首页

组织机构

文件通知

政策解读

理论学习

资料下载

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7日 08:56 点击:

一、学院基本情况

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9年,其前身为生物系。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5个本科专业,设施场地17000m2

专业建设方面,2012年,生物科学类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被评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生物科学专业2020年通过师范专业国家二级认证,2021年获江苏省一流专业;生物技术专业2010年获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获江苏省品牌专业(A类),2017年入选教育部《中美》“1+2+1”双学位项目,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江苏省品牌专业二期项目资助,2022年获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生物工程专业2019年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教育部正式受理,2022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全国师范类大学中第二家通过的生物工程专业,2023年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

图1 学院专业建设情况

 

学科与科研方面,建有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下设农业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湖泊环境生态修复”3个招生方向,2023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9名。生态学学科被连续遴选为十二五”“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被评为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B类)。建有省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8个。其中,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我省苏北地区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以良好等第通过省科技厅绩效评估;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立项,20162020年连续两次在全省绩效评价中获“A”等次,2022年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报道。

2 高层次科教平台

人才培养方面,建有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重点教材4部,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强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依托专业集群建设的现代渔业产业学院202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学院多渠道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通过教师互派、学生互访、学分互认等方式,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构建了亲行业、亲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欧洲十大工科名校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本--博联合培养机制。近5年,25%左右本科生获省级以上国际交流项目或赴境外交流学习。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一直坚持“用周恩来精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社会需求,强化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乡土情怀和奉献精神。通过创建“周恩来班”“寻找红色基因” 等主题教育活动,将周恩来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及专业实践活动,如赴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开展关爱大湖传递绿色正能量,环保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以生物专业学生为骨干的绿之源环保协会、童第周生物科技协会主持的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水体污染调研及护运宣教携手行洪泽湖水环境调研与护湖宣教等实践项目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立项资助,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第八届母亲河奖”等国家级奖项30余项。

3 坚持用周恩来精神立德树人

三、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多元协同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1.强化职业胜任力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多方协同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注重特色,力求学习与实践相融合,同时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多维度构建通识通修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和集中实践环节课程,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实践能力,使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紧密衔接。

4 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围绕地方需求,不断强化专业建设,开展多元化平台协同育人。依托省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我校教科院牵头),开展生物科学师范生的教学教育技能训练;依托省生物农业与环境学科综合训练中心等平台,训练学生的专业实验与实践技能;依托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中心等平台,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拓展国际化视野。学院建立的8个省级科教平台,分工协同,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和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明显的平台优势。

5 多元化平台协同育人

3. 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的供需融合的专业集群

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连续获批省品牌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生物科学专业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获批省一流专业;根据区域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新需求,学院还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两个新专业。

四、深化教学改革,开发需求导向的教学资源

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地方性、特色化、模块化

组建以行业一线专家为核心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围绕地方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

强化课程模块的地方应用型特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助推乡村振兴。如生物科学专业设置乡村教育模块,招收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班,开设“乡村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特色水产繁育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开设“洪泽湖特色资源利用与加工”等地方特色课程。

6 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

2. 推进“引企入教”,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开发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贯彻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本部基础课程学习加1年企业实践,实践学分总计超40%。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累计实习实训达1年以上,将创新创业目标融入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素质教育、能力提升和教学评价之中。

7 3+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3. 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全面普及、分类培养

推行“15313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多层次、普及化的双创实践体系;构建实验-实训-项目-竞赛-创新创业五位一体递进式训练体系,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五年,本科生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三大赛中表现突出,获国家奖4项、省奖11项。

8 15313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五、打造双师型、团队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围绕培养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制定专业教师应用型转型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锻炼,规定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有1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开展各种形式教学沙龙,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业务水平;实施百博进百企工程,鼓励教师进企业、进车间实践锻炼,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项目实施以来,共派出30名教师到相关企业、乡镇部门挂职。

聘请26名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并担任校内相关课程讲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其中3人入选省产业教授。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创新指导能力。将教师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本科课堂教学内容,在本科阶段直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界能力、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生物农业与湖泊环境保护3个团队获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强化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专业全职引进外籍团队2个,选派优秀教师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佐治亚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研修,具海外背景教师比例达40%

9 引进的外籍师资团队

六、构建多元化协同育人模式,全方位保障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1. 搭建高质量的学生科研、实训平台

学院建有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生物工程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洪泽湖蓝藻预警与生态修复工程中心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功能评价重点建设实验室国家湖泊-流域科学数据中心洪泽湖分中心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并鼓励、推荐学生较早地进入到这些科研平台,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此项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还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本专业前沿科技的魅力,更加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特色及优势,有效增强了对专业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10 校园企多元化平台协同育人

2. 打造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品牌

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品牌。2014年,牵头促成了我校与芬兰JAMK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于2016年正式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教师互访、学生互派、课程互修、学分互认等方式,建立了创新亲行业、亲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至今,两校已连续互派师生交流学习共计10批、139人次,本专业共派出学生24人次;20188月,牵头促成了我校与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就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20193月,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师生一行10人首次访问我校,并在学院开展了为期14天的全英文专业课程学习,与此同时,两校签署了本科生互访交流子协议。2020年,专业与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本科生互访交流项目以线上方式顺利开展,专业共选派学生8人次参与学习交流。

11学生赴芬兰交流学习、与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开展互访交流

此外,学校还与英国诺丁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签署了联合培养博士生(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合作协议。按照三方协议,本专业优秀的硕士生、本科生在通过英语测试后,可在诺丁汉大学注册为全日制国际学生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该项目学制为四年,其中一年在英国学习,其余三年在本校或上海交大学习,学生毕业后获得诺丁汉大学博士学位。

此外,学院还充分利用我校各类学生交流学习项目资源,近三年共选派7名优秀本科生前往悉尼大学、多伦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境内外高校交流学习。

3 拓展优质就业渠道

学院目前已具备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和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就业指导课、邀请创业成功专家进校作讲座,提升本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近年来,大北农集团、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连续来我院招收本专业毕业生。

七、全面贯彻OBE理念,建立面向产出的持续改进机制

1.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

依据《淮阴师范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学院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面向产出的持续改进实施办法》、《生命科学学院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制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办法》、《生命科学学院面向产出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办法》、《生命科学学院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了较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基于内、外部评价结果持续改进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

12基于反馈与评价的持续改进机制

2. 严格落实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工作

专业的内部评价结果主要来源于校院两级督导、任课教师和在校学生。外部评价结果主要来源于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将内、外部评价结果有效应用于持续改进,专业采取的总体措施如下:

及时反馈:校、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组织及时将内外部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责任人,责任人对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方案。

落实责任:责任人根据改进方案定期修订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环节,改善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

加强督导:校、院、专业三级教学管理组织对改进结果进行检查督导,确保评价结果被用于持续改进。

八、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1. 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科技服务及专业实践活动。本科生绿之源环保协会主持的“环洪泽湖生态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水体污染调研及护运宣教携手行等项目获团中央15万元资助,并多次获团中央全国保护母亲河奖、“全国五四红旗党支部”“全国最具影响力环保社团”等。上述生物科技服务活动在《人民网》、《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上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2. 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近五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创业、社会服务项目学生参与率达100%,省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参与率达30%以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自地方生物科技相关产业应用课题超75%,其中9篇获省优秀毕业论文。近5年,本科生承担省级以上大创项目40项,发表SCI论文56篇,授权专利28项,创办企业12家;获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奖25项、省奖21项。

3. 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超30%考取研究生,就业率97%以上,与专业相关度达78%。毕业生对母校课程教学、生活服务、创新创业等满意度超99%,对工作满意度85%,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超9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高于91%,尤其是对其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评价较高。

4.人力资源效应初显。生物技术专业自2010年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名毕业生,其中向苏北地区输送现代农业、环境保护、酿酒等行业人才300余人,70余名成为基层农委、今世缘集团、洋河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和技术骨干。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向地方的输出,有力地促进了苏北生物科技产业发展。

 

 

 


5.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师生连续多年编制《洪泽湖水环境监测与蓝藻预警年报》,被科技部纳入国家地球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并在相关部门管理决策中得到应用;多次参与淮安农田转基因检测工作,并作为《转基因分子检测技术》特色课程和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也为当地农业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了参考;受江苏省环保厅委托,参与全省环境污染调查,为环保部门提供数据来源和决策参考。

13本科生参与社会服务

6. 办学实力和声誉不断扩大

办学成绩突出。生物技术专业先后获省品牌专业(A类)、国家一流专业、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生态学获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省协同创新中心连续两轮全省绩效评估“A”,省洪泽湖重点实验室连续两轮省科技厅绩效评估良好。师资建设成效显著,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博士57人,具行业经验37人、国际化背景2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省突贡”“333”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和荣誉48人次。

形成有效辐射。专业多次应邀在全国性会议作大会报告,并被列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晓庄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兄弟高校多次来校交流,并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举行联合教研会,交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验。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互派师生交流学习,被当地媒体多次报道,而该校师生来我校课程学习,直接促成了两校所在地友好城市建立。

14 学院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开展国际交流

本类热门

1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

2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

3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

4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

5教学通讯2014年第2期(总第...

6教学通讯2014年第1期(总第...

7教学通讯2013年第3期(总第...

8教学通讯2013年第2期(总第...

本类推荐
本类固顶